总的来说,GB2312编码是中国最早发布的中文编码之一,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就已经问世。然而,由于GB2312编码仅支持汉字,因此其逐渐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抛弃。为此,ISO10646编码应运而生,并且在Unicode的协助下,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使用的UTF-8编码。关于这一历程,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阶段一: 1980年代末期,中国国家标准GB2312编码发布,虽然 GB2312 对于汉字编码友好,但它的码位有限,一直无法与ASCII码兼容,不足以满足不同计算机平台的需要。
阶段二:1990年代初,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成立unicode联盟,旨在创立一个统一的、兼容于ASCII码的标准,它对于各种语言和字符集的支持非常友好,被广泛认可。而GB2312则因为只支持汉字编码,被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所抛弃。
阶段三: 面对国际性的威胁以及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应用,中国推出了GBK编码。与GB2312相比,GBK编码更加全面,可以处理更多的汉字,同时还兼容GB2312编码,逐渐取代了GB2312。
阶段四:在Unicode研究的协助下,GBK编码进一步演变为UTF-8编码。UTF-8兼容对已有的ASCII码,但是对于中文等非拉丁文约束更少(最长时可占用六个字节),成为了Internet上的标准编码。